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
:::

經濟部標檢局臺南分局首頁LOGO

:::
:::

電風扇-新士民公司

  • 發布日期:2021/02/17
  • 發布單位:台南分局電資產品科
  • 資料點閱次數:10391
電風扇-新士民公司.jpg

電扇製造業專訪
撰文 林昆平
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台南分局
新士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民國56年,以生產立扇、桌扇、壁扇、工業扇、通風扇、浴室換氣扇為主,不但是南部電扇業開山始祖,也見證二次大戰以來,台灣從貧困復甦、農業出口、工業轉型、到今天傳產外移等各階段歷程,故成為台南產業特色專訪對象,對於台灣電扇業者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該公司經理王世陽不但熱心提供相關資料,從其口中娓娓道來,也特別有風味,底下是我們的專訪報導。
民國34年
二次大戰結束,台灣電扇業一開始是零星的組裝,零組件大多從日本人遺留的二手設備中取得,當時台灣松下公司洪建全、聲寶公司陳茂榜、三洋公司李石柱等家電創辦人,都曾為零組件取得奔波各地,也嘗試向中國尋找零件及引進技術,但後來兩岸關係緊張,台灣實施戒嚴,轉而向戰敗的日本尋求技術與零組件進口。
民國39年
大同公司開發出全台第一台電扇,當時價格約一兩黃金,對平均收入只有146美元的民眾,算是奢侈品。
民國40年~民國48年
台灣透過美日技術轉移,大幅提高本土製造能力,電扇也開始嘗試外銷,當時大同電扇外銷泰國數量雖只有300台,卻已創下台灣家電產業外銷紀錄,甚至1959年採「美皮台骨」方式,掛上美國西屋商標開始行銷歐美。
民國49年
台灣已有三洋、台灣松下、歌林、聲寶等四家大家電廠,風扇技術成熟,許多中小型電扇製造廠紛紛成立。
民國50年~民國59年
政府採取下列保護政策,終於使電扇業成為台灣家電產品中內外銷主力
(1)限制進口:透過1958.4頒佈的「外匯管制辦法」,以進口限制來節省外匯支出。
(2)設立進口關稅:針對進口電扇課徵高額稅率。
(3)鼓勵投資:1960.9制訂「獎勵投資條例」,1961.8制訂「生產事業輸入機器設備分期繳納進口
  稅捐實施辦法」。
(4)以自製率保護國內業者:1965年通過「加工出口區設置條例」。
民國60年~民國89年
是電扇內外銷全盛時期,廠商集中在中南部約200多家,1992年~2000年更是電扇產值的高峰期,在那段期間,電扇業一片欣欣向榮。
民國90年
電扇內銷市場飽和,但外銷仍持續暢旺,但這一年發生911事件,美國消費信心大跌,加上台灣加入WTO,電扇關稅由原先5%~15%被迫降為2.5%~10%,電扇榮景開始衰退。
民國97年
金融海嘯襲捲全球,國內消費市場下滑,電扇業衰退幅度一路飆升至32%。
民國91年~民國98年
由於中國大陸低價人力崛起,電扇業早已開始外移,從2005年產值128億降到2009年113億可見一般。
民國98年
石油價格攀高,外銷貨運成本增加,內銷比例由21%迅速增加為51%,首次超越外銷,但國內電扇市場有限,加上削價競爭,獲利只剩1成。
民國99年
更令電扇產業雪上加霜,因為台灣與中國簽訂ECFA,中國對台灣出口稅率由以往4.5%降為免關稅,導致電扇從中國進口比在本地生產更具競爭力,也宣佈電扇薄利時代正式來臨。
民國99年~至今
台灣電扇外銷美國及巴拿馬金額雖仍有7億9350萬元,東南亞國家2億6450萬元;但從中國進口比例卻高達74%,總金額6億5338萬元,已大大威脅國內電扇業生存,今天台灣的電扇業中部只剩30多家,南部50多家左右,持續慘淡經營。

對於電扇製程王經理也談到今昔差異,他說電扇製程是需要許多加工廠的配合與支援,例如風扇馬達加工的鋅鋁合金壓鋳廠、風扇腳盤及整體結構的ABS手工模型製作廠、開模前首件測試模具之木模雕刻工作室、螺絲五金零組件配件廠、SKD11不銹鋼模具的製造廠、風扇內部鐵構支撐物的沖壓成形工廠,在過去,這些加工廠眾多且很多是家庭式的,如今家庭代工也已消失。生產線方面,以前是以螺絲起子一點一滴上鎖組裝,如今生產線大多採用氣動式螺絲起子組裝,也比較現代化。至於量測儀器,以前採用非常簡陋發電機充當風扇電源,木殻電錶則作為功率量測,但今天早已採用數位電錶,人力也精簡許多。

另關於電扇未來發展,王經理不氣餒的表示:國內廠商產品技術與製程已相當成熟,惟創新仍停留模仿階段,易造成電扇產業升級受阻。而對品牌觀念不重視,行銷手法不對,這都會影響國際競爭力,極需政府介入輔導。零組件研製能力不足也是問題,例如高功率高效率馬達以往都是應用在電冰箱與冷氣機上,那麼低功率高效率馬達為何沒有研發?難道電扇只能採用一般感應馬達?只能當粗俗品看待?再如14吋感應馬達風扇耗電量44W,但產生同樣風量,採用直流馬達只需23W,以台灣800萬戶計算,若推動直流電扇市場,一個暑假就可省下近2.5億元龐大電費,以21世紀節能省碳觀念看大有商機,是可以協助推動的。其它如電扇葉片設計、性能測試、可靠性驗證及自動化控制,這些都是可以再創新研發,建議台灣產官學至少在下列技術協助解決:
(1)增強風扇進風效率。
(2)增強風扇對流效果。
(3)開發附加功能如抗污、抗菌、遠紅外線、節能、環保、健康等。
(4)產品輕量化。
(5)整合風扇性能曲線。
(6)塑膠葉片功能性表面處理方法。

另外,王經理也鼓勵政府適時推動政策,減輕電扇業者在人力、薪資、物料上的經營問題,包括:
(1)降低原物料成本比重,增加產品利潤。
(2)積極導入研發人才與技術能量,以建立長遠規劃。
(3)協助產品差異化,避免價格競爭。
(4)高價值化技術導入。
(5)導入經濟部工業局積極推動的台灣製產品MIT微笑標章,保證台灣風扇生產的品質。
(6)提供各界意見交流及共識凝聚平台,作為高價值電扇發展資訊的傳遞管道。

後記,此次專訪讓筆者感觸良多,以台灣傳產業面臨嚴峻考驗,尚能堅持深根台灣永續經營,實在讓人動容。感謝王經理接受採訪,也讓筆者見識到台灣風扇產業整個發展歷史,就像一部史詩,有高潮有低潮、有欣喜有怨懟,有失望也有盼望,只是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,電扇產業一路走來真正實現在地的台灣精神。筆者在此也希望本局能協助、推動、建立台灣各產業專區的特色平台,以提供各特色產品的產官學交流入口網站,促進三方需求與溝通,加速提升產業再升級,確保台灣優勢。,加速提升產業再升級,確保台灣優勢。

回頁首